川木通【瀉火行水、通利血脈】

 味苦、性寒。入心、小腸、膀胱。

【功 效】:清熱,利水通淋,泄心火,通血脈,通乳

【主 治】:治小便赤澀,淋濁水腫,胸中煩熱,喉痹咽痛,遍身拘痛,婦女閉經乳(通)

利水滲濕藥

此類藥物性平,甘淡滲泄。主入膀胱、脾、腎經
藥性下行,能通暢小便、增加尿量、促進體內水濕之邪的排泄,故有利水滲濕的作用。
有的藥物性寒涼,又有清熱利濕止瀉止痢止帶、利膽退黃、通淋止痛、利尿排石等作用。部分藥物兼有健脾止瀉、行滯通乳清熱逐痹等作用。

此類藥根據其藥性和作用的不同,可分為利水滲濕藥清熱利濕藥利水通淋3類。此外,有些利水滲濕藥還可用於脾虛泄瀉、食少倦怠,產後乳少、乳汁不下,及風濕痹證、關節紅腫等證。

【利水滲濕藥】-利水消腫
主要用於脾不健運、水濕停留,腎及膀胱氣化不行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痰飲眩悸,以及水走大腸引起的水濕泄瀉等證。
常用藥

茯 苓(平)
【利水滲濕、健脾化痰】
澤 瀉(寒)
利水滲濕、泄熱通淋

 

 

 

 

【利水通淋藥】

主要用於熱淋石淋小便澀痛等證。
常用藥

川木通
瀉火行水。通利血脈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【清熱利濕藥】
主要用於濕熱水腫、小便不利、濕熱黃疸赤白帶下、濕熱瀉痢濕溫暑溫等證。
常用藥

澤 瀉(寒)
利水滲濕、泄熱通淋
車前子
【清熱利尿、滲濕通淋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
導赤散

 

本方適用於心經與小腸經有熱之證。

心火上炎故見面赤口渴、口舌生瘡;心移熱於小腸故小便短赤而濇,尿道澀痛、本方能引心經之熱從小便出,則諸證自除。






清熱劑

【清氣分熱】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【】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【清臟腑熱】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
白虎加桂枝湯

【成份】:知母18g石膏 50g炙甘草 6g粳米30g桂枝 9g

【功效】:清熱通絡止痛

【主治】:溫瘧,其脈如平,身無寒但熱,骨節疼煩,時嘔;風濕熱痺,壯熱汗出,氣粗煩躁,關節腫痛,口渴苔白,脈弦數

【服用】:右剉每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,溫服,汗出愈。

【現代應用】

主要用於風濕性關節炎,見發熱,骨節疼痛,時嘔,口渴,苔白,脈弦數者。

白虎加人參湯

【成份】:知母18g石膏 30g甘草 6g粳米12g人參 9g

【功效】:清熱瀉火,益氣生津

【主治】:傷寒或溫病,裡熱盛而氣陰不足,發熱,煩渴,口舌乾燥,汗多,脈大無力;暑病津氣兩傷,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

【服用】:上五味,以水1升,煮米熟湯成,去滓。溫服200毫升,一日三次分服。

【方解】:

  本方所治為氣分熱盛而津氣不足之證,故在白虎湯清熱生津的基礎上,加人參以益氣生津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》謂此方「以生山藥粳米,則其方愈穩妥,見效亦愈速」。

【現代應用】:
退熱,抑菌,提高免疫力,降血糖。主要用於大葉性肺炎、流行性乙型腦炎、糖尿病,見發熱不甚,大煩渴不解,汗出,背微惡寒,脈洪大而重取無力者。


氣虛證

 【基本概念】
  氣虛證是人體之氣不足導致氣的基本功能減退的虛弱證候。這裡的「氣」,指的是全身之氣,也涵蓋臟腑、組織之氣。

【臨床表現】
  乏力氣短息弱,聲低懶言,或面白少華,頭暈自汗,易感冒,活動後諸症加重,舌淡嫩,脈虛弱。各臟腑組織氣虛證還有各自的特定表現。

刺五加

 

性溫,味辛、微苦;歸脾、腎、心經。
益氣健脾,補腎安神。用於脾腎陽虛,體虛乏力,食欲不振,腰膝酸痛,失眠多夢。



補益藥

 



補氣藥
  
用於治療氣虛證。氣虛證主要見於肺氣虛脾氣虛



【補血藥】

  用於治療血虛證。血虛證主要見於心血虛肝血虛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
補陰藥
  用於治療陰虛證。陰虛證主要見於肺陰虛胃陰虛肝陰虛腎陰虛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補陽藥
  
用於治療陽虛證。陽虛證多見於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