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熱藥

 

清熱藥,凡藥性寒涼,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,稱為清熱藥。清熱藥藥性大多寒涼,少數平而偏涼,味多苦,或甘,或辛,或咸。
主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、退虛熱,兼能燥濕、利濕、滋陰、發表等等。
要用於熱病高熱痢疾、癰腫瘡毒、以及目赤腫痛、咽喉腫痛等呈現各種里熱證候、即是《內經》所說「熱者寒之」的意義。清熱藥性屬寒涼,多服久服能損傷陽氣,故對於陽氣不足,或脾胃虛寒者須慎用,如遇真寒假熱的證候,當忌用。



【清熱瀉火藥】
清熱瀉火藥,能清解氣分實熱,清熱作用較強,適用於高熱煩渴、神昏脈洪實有力、苔黃或燥等里熱熾盛的症候。
對於體質虛弱的患者使用本類藥物時,當考慮照顧正氣,勿令伐太過,必要時可與扶正藥物配伍應用。
主要藥:



清肝明目藥
清肝明目藥,有清肝火、退目翳的功效,適用於肝火亢盛、目赤腫痛、目生翳膜等症、其中有些藥物尚可用於肝陽上擾的症候。
主要藥:

清熱涼血藥

清熱涼血藥,常用於血熱妄行吐血衄血血熱斑疹溫熱病邪入營血、熱甚心煩、舌絳神昏等症。熱邪入於營分、血分,往往傷陰耗液。
凡功能清熱邪、解熱毒,適用於各種熱毒病症的藥物,就叫清熱解毒藥。
本節藥物中,如鮮生地玄參等兼有養陰滋液的作用,故在熱病傷陰時,應用此類藥物有標本兼顧之效。清熱涼血藥,一般適用於熱在血分的病症,如果氣血兩燔,可配合清熱瀉火藥同用。
主要藥:

生地黃(寒)
【清熱涼血、養陰生津】
紫 草(寒)
【活血涼血、清熱解毒】
大青葉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涼血消斑】
水牛角(寒)
清熱涼血、解毒定驚
板藍根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涼血利咽】
玄 參(微寒)
【清熱滋陰、瀉火解毒】
牡丹皮(微寒)
【清熱涼血、活血化瘀】

赤芍(微寒)
【清熱涼血、散瘀止痛】

清熱解毒藥
熱毒病症主要是指丹毒、斑疹、瘡癰、喉痹、痢疾等,由於火熱癰盛、鬱結成毒的病症。這些藥物都能清熱解毒,但由於各藥性能不同,所以在應用上又各有特長,在應用於時必須作適當的選擇與配伍。若熱毒在血分,可與涼血藥配合應用;火熱熾盛,可與瀉火藥配合應用;挾濕者,可與燥濕藥配合應用。此外,痢疾里急後重,宜配行氣藥;瘡癰屬虛者,宜配補益藥等等。但發斑、瘡瘍、喉痹、痢疾等疾患,而屬於陰症、寒症者,則不宜使用清熱解毒藥。

青 黛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涼血定驚】

射 干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消痰利咽】

大青葉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涼血消斑】

板藍根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涼血利咽】

金銀花(寒)
【清熱解毒、疏散風熱】

白頭翁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涼血治痢】

蒲公英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】

馬齒莧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】

穿心蓮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】
紫花地丁(寒)
【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】
連  翹(微寒)
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
貫 眾(微寒)
【清熱解毒、止血殺蟲】

野菊花(微寒)
清熱解毒、瀉火平肝

重 樓(微寒)
【疏散退熱、疏肝解郁】
魚腥草
【清熱解毒、消癰排膿】
敗醬草
清熱解毒、祛瘀排膿
白花蛇舌草(涼)
【清熱解毒、利濕消癰】

土茯苓(平)
【清熱解毒、除濕通絡】

大血藤(平)
【清熱解毒、活血祛風】

 

 

清熱燥濕藥
清熱燥濕藥的性味多苦寒,苦能燥濕,寒能清熱,用於濕熱內蘊或濕邪化熱的症候,如心煩口苦小便短赤泄瀉、痢疾、黃疸關節腫痛、耳腫疼痛、流膿等病症。
這些藥物中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等,亦為常用的瀉火解毒藥,宜互相參證。
清熱燥濕藥一般不適用於津液虧耗或脾胃虛弱等症,如須使用,亦應分別配伍養陰或益胃藥同用。

黃 芩(寒)
【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】
黃 連(寒)
【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】
黃 柏(寒)
【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】
苦 參(寒)
【清熱燥濕、祛風殺蟲】
龍膽草(寒)
【清熱燥濕、瀉肝膽火】
白鮮皮(寒)
【清熱燥濕、祛風解毒】
胡黃連(寒)
【退虛熱、清熱燥濕】

 

 

 

 

 
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