瀉下藥

 

瀉下藥,以滑利大腸、通利大便、引起腹瀉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
此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大便,以清除胃腸積滯燥屎及其他有害物質;或清熱瀉火,使熱毒火毒通過瀉下得到緩解;或逐水退腫、化飲滌痰,使水濕痰飲從大小便排出。部分瀉下藥兼有清利濕熱、消積導滯、破血逐瘀解毒散結等作用。

由於瀉下藥自身藥性的不同,其作用強弱、毒性大小及適應證也有所不同,可分為攻下藥、潤下藥和峻下逐水3類。
此外,某些瀉下藥還可用治濕熱積滯、瀉痢腹痛肝膽濕熱身目發黃;瘡癰疔毒、腸癰腹痛瘀血閉經外傷瘀腫食積蟲積小兒疳積、面黃肌瘦等證。

【攻下藥】

多為苦寒之品,既能通便,又能瀉熱,攻下力較強。
主要用於高熱不退腹滿脹痛大便不通里實熱證,以及火毒內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咽腫口瘡、瘡癰疔毒、血熱等證。
常用藥:

大 黃(寒)
瀉下攻積清熱解毒
芒 硝(寒)
瀉下通便、潤燥清火
番瀉葉(寒)
【瀉熱行滯、通便利水】
蘆 薈(寒)
【瀉下通便、清肝瀉火】

 

 

【潤下藥】
多屬植物種仁,富含油脂、質地潤滑,故有滑利大腸、潤燥通便的功效。因其作用緩和,部分藥物兼有潤養之功,故常用於年老、久病、產後津血虧虛引起的腸燥便秘
常用藥

火麻仁(平)
【潤腸通便、潤燥殺蟲】
郁李仁(平)
【潤腸通便、利水消腫】

 

【崚下逐水藥】

作用猛烈、多有毒性,能引起強烈腹瀉,使大量水濕痰飲之邪由大便排出,有峻下逐水之功。
主要用於胸腹積水痰飲積聚、喘滿氣促肺氣壅實、二便不通、脈沉有力、形氣俱實的水腫痰飲實證
常用藥:
甘 遂(寒)
【瀉水逐飲、消腫散結】
大 戟(寒)
【瀉水逐飲、消腫散結】
牽牛子(寒)
【瀉水通便、消痰滌飲】
芫 花(溫)
瀉水逐飲、祛痰止咳
巴 豆(熱)
【峻下冷積、逐水退腫】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